他撰著的《孙子兵法》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、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極为重要的地位,并在正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、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。被译为日文、法文、德文、英文,该书成为国际间嘬箸名的兵学典范之书。
前面解析过吴起的名字,其中提到,孙武被称为兵圣,吴起被称为战神,白起被称为杀神。实际上,也许吴起的能力被低估了,而孙武的能力可能被高抬了。
讲这个话当然是有理由的。
孙武的成名之战是“柏举之战”,以3万吴军破楚20万,攻入楚都,几欲灭楚。相当了不起。
而吴起的成名之战是“阴晋之战”,吴起以5万魏兵抵秦军50万,大破秦军。
从数量上而言,孙武之敌为7倍于己,而吴起之敌为10倍于己。而当时3万吴军乃吴国倾国之力,兵之精锐;而吴起所带的5万兵为新兵。
还有一点需要知道,“阴晋之战”是吴起为将军,全权指挥,而“柏举之战”是吴王阖闾亲自出征,随行的除了孙武,还有伍子胥,而先锋官——吴王阖闾的弟弟——夫概,在此战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所以,“柏举之战”的头功能不能算到孙武头上现在都是个大疑问。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说:“西破强楚,入郢,北威齐晋,显名诸侯,孙子与有力焉。”注意这里的“与有力焉”,意思就是孙武参与其中并出了很大力,但是,并非“乃孙子之功也”。司马迁的用语还是比较中肯的。
但是,同在《史记》中,司马迁对吴起的评价就不一样了。“鲁卒以为将,将而攻齐,大破之。”在鲁国的时候,被奉为将军,带军大破齐兵。“于是魏文侯以为将,击秦,拔五城。”魏文侯奉吴起为将,连获五城。在楚国的时候,吴起任宰相,“南平百越,北并陈蔡,却三晋,西伐秦,诸侯患楚之强。”使楚国称霸一方。
吴起的功劳都是可圈可点的,而孙武的功劳仅是一句“孙子与有力焉”,孙武参与其中并出了力而已。
再有一个,吴起不管走到哪里,都使国富民强,一生打仗,从无败绩。但孙武就不一样了。”柏举之战“打到楚国都城,的确是大获全胜。但是,此后一年,楚国反击,就打败了吴军。这时孙武在哪里?难道和孙武没关系?还差一点害得吴国易主。而在后来与越国的战斗中,吴王阂闾受伤殒命,这时孙武在哪里?难道与孙武没关系?
论地位,吴起做到了将军,亲自带兵打仗,后来更官至宰相,可谓是文武双全,文能治国,武能安邦。孙武虽为将,但史书中并没有他单独带兵的记载。如前所说,“柏举之战”是吴王阂闾亲自挂帅,身边还有个伍子胥,伍子胥后来官至相国,职位应在孙武之上。所以,此战的功劳,先要算到伍子胥头上,接下来才可能是孙武。司马迁讲“孙子与有力焉”指的应该就是这个。
那为什么“兵圣”的头衔落在了孙武的身上?
在解析吴起姓名时提到,大概是有两个原因,一个是,孙武著《孙子十三篇》,完整地流传于世,而吴起虽著《吴起兵法》,所遗憾的是,流于后世的不全,有部分遗失了,而留下来的,又有人怀疑是后人托名而作,非吴起原著。再一个,吴起身上有几个小污点,殺妻,母死不守孝,后人既然要封“圣”,相对来讲要找个较理想化的,而孙武正符合这个条件。
其实,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:孙武的名字比吴起好。
吴起辛丑年属牛,姓吴,这个吴姓对属牛而言不吉。姓主长上,名望,所以吴起一直不招上司待见,从卫跑到鲁,从鲁跑到魏,从魏跑到楚,被人射殺在楚国。在名声上也因为过往的几个污点而被人垢病。
那么,孙武的名字又是怎样的呢?
孙武,公元前545年-公元前470年,丙辰,属龙。
“孙”是简化字,这里我们要以繁体为准,繁体的“孙”字写作“孫”,左边为“子”,右边为“系”。
系以彩衣论,龙披彩衣更威严,吉。申子辰三合,吉。所以,孙武的这个“孙”姓对于丙辰年生的他来讲为大吉。
姓主家境,名望。
孙武家境很好,为舜的后代,田书于昭公十九年(公元前521年)因伐莒有功,齐景公封乐安,赐姓孙氏,孙书(田书)便是孙武的祖父,孙书生凭,凭生孙武。
姓主名望,正是因为孙武的这个姓很好,因此获得了“兵圣”的称号,留芳百世。
但是,孙武的名字却并不好!
“武”这个字,以戈论,戈为兵器,对于属相龙而言,为御驾亲征,因为龙代表君王。御驾亲征代表着辛苦,表面声势浩大,内在危机重重。就在吴王阂闾御驾亲征攻打楚国时,后院起火,他弟弟夫概自己称王了。后来在吴越之战时,阂闾又是御驾亲征,这次被人砍掉了脚趾头,因伤势过重而一命呜呼。这就是武这个字对于属龙者而言所产生的影响。
武字左下为“止”,止就是脚,在古时有走动的意思,如“步”字,其实上下都是“止”,代表的就是走动。止对于属相龙而言以不吉论,因为,龙是靠飞的,不是靠走的。
所以,这个“武”字于孙武而言,不以吉论。更何况“武”字中的“戈”有“戌”之象,戌为狗,龙与狗天罗地网正冲,凶。
就这个名字而言,因为“武”字的影响,孙武的晚年并不乐观。
对于孙武的死,现在有两种观点,一种为,《汉书·刑法志》称:“孙、吴、商、白之徒,皆身诛戮于前,而功灭亡于后。”颜师古注“诛戮”的人名云:“孙武、孙膑、吴起、商鞅、白起也。”唐李筌《太白阴经·善师篇》亦承袭其说,谓“孙、吴、韩、白之徒,皆身被刑戮,子孙不传于嗣”。此说把孙武与吴起、商鞅、韩非、白起并列在一起,可知他晚年的景况必然不妙。在伍子胥被杀以后,孙武可能受到牵连。他或者因与伍子胥同样诤谏,激怒了夫差而遭不幸,或者就因为他是伍子胥的挚友,夫差诛殺伍子胥后迁怒于他。不过,孙武被“诛戮”之说始见于《汉书·刑法志》。《史记》本传既没有记载,《汉书》也未言其原委和出处,故这个说法还可存疑。
另一种说法是《唐太宗李卫公问对》所记载的:“若张良、范蠡、孙武,脱然高引,不知所往。”其后《曲品校录·能品》也说:“孙子十三篇,兴吴,吴几霸矣。功成身隐,盖不欲为胥江之怒涛耳。”而且,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东汉《越绝书·记吴·地传》明确记载: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“巫门外大冢,吴王客齐孙武冢也,去县十里”。那么孙武显然是飘然高隐,终老吴地了。
但是,这种说法,是唐朝时的记载,离战国时的孙武已经好多年了,可信度不高。况且在此之前的《汉书》中明确地讲“孙、吴、商、白之徒,皆身诛戮于前”,显然,《汉书》应该比《唐太宗李卫公问对》更可信。虽然《越绝书》中说“巫门外大冢,吴王客齐孙武冢也,去县十里”,但这与孙武是被殺而死还是终老山林没有关系!孙武既便被殺但立个坟头也还是可以的。
比较而言,孙武和伍子胥一样,被害而亡的可能性更大些。当然,也不排除飘然高隐的可能。只是,《史记》中对孙武的记述很简略,对于孙武之死更是只字不提,为这个问题留下一个悬案,同时又让人感觉此中还另藏有不便言讲之处。
但从姓名学上来讲,孙武归隐就对了,倘若不如此,必遭不测。这是一个难以善终的名字。
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
暂无热门评论